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今起,本臺推出全媒體系列報道《弘揚企業家精神》,講述河北企業家的創業故事,首篇來看首衡集團總裁魏樹儉如何開拓創新,打造千億級商貿流通平臺,建起京津冀地區最大"菜籃子"。
這個五一假期,魏樹儉沒有外出,為了保障北京及周邊區域的蔬菜供應,連續五天,他都會來到首衡集團智慧化管理平臺,查看分析市場最新的動態數據。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它記錄了當天園區內400多個品類的果蔬價格還有成交量以及它的波動情況,通過收集篩選分析,來研判未來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趨勢。
別看魏樹儉現在說起市場的運轉如數家珍,十幾年前,當承擔保障北京農產品供應的首衡批發項目落地高碑店時,擺在魏樹儉面前的是一道道難題。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面對幾十個億的投資,未來這個市場到底怎么規劃,配套怎么完善,人車怎么分流等等,就說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心里邊沒有任何答案。
不光魏樹儉沒有答案,當時他咨詢了國內十幾家頂尖設計團隊也沒有得到理想結果,因為他的目標是打造北方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功能最完善的現代化食品商貿流通平臺。面對這道難題,魏樹儉用"創業從來沒有坦途,更沒有捷徑,只有堅持,才可能成功"進行回答。
首衡農副集團副總裁 王煒:
魏總把國內外的知名市場列了個清單,帶著我們一個一個市場都去調研了一遍。然后每天還讓我們要把不足跟缺點列出來。
隨后的1年時間里,深圳海吉星、南京眾彩、法國翰吉斯等國內外知名農產品交易市場都留下了魏樹儉團隊的足跡,大量的數據積累讓他們也漸漸摸到了一些門道。但當"學習筆記"真正用到"上陣考試"的時候,問題又出現了。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你看就說國外的市場,這個單體設計大部分都是單層的,按照這種單層來設計的話,不但不能夠滿足我們多業態的交易功能,另外還對土地資源形成一種浪費。
如何既能借鑒先進經驗又要符合實際需求,魏樹儉帶領團隊白天實地論證、夜里開會研討,無數個晝夜鏖戰終于有了成果。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為了最大化的節約土地,我們采取了這種多首層設計結構,車來了之后可以卸貨,然后裝貨,交易就可以一起完成了。
買賣車輛分流,大型冷庫設立在市場中央,四面可以同時接駁冷藏車,交易樓的螺旋車道讓進出車輛直達任意樓層,這些現在看似平常的設計,在當初,每一處都體現著"超前"的思維和前沿的設計理念。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當時我記得有一位老總對我說,你們規劃設計的這個園區最起碼十年不會落伍,我當時聽完之后,心里邊也有點小激動。
都說風雨之后見彩虹,正要擁抱彩虹的魏樹儉沒想到,開業之初卻遇到了"商戶不敢來""開張沒顧客"的窘境。
這些北京的商戶,在北京已經經營了很多年了,咱們高碑店市場它屬于新建市場,商戶也非常擔心,我去了之后這個新環境能不能適應,未來我在北京的這些資源會不會丟失。
離開在北京經營多年的"生意圈"、"生活圈",在高碑店這個新市場安家落戶,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道幾乎"無解"的難題。然而不服輸的魏樹儉通過走訪調研,從商戶最關心的也是最大的痛點,戶口問題、子女上學問題入手,逐項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先給商戶在高碑店安個家,解決好子女上學的問題,再給他把進門費免了,把租金免了,成本下降了農產品的價格也就下降了。采購商多了人氣也就旺了,這個人氣一旺商戶賺錢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嘛。
魏樹儉說這番話時的底氣緣于自己的調查了解,更來自當地政府的鼎力支持。短短一年時間,市場周邊的幸福城住宅小區拔地而起,北師大附屬幼兒園和北大實驗小學相繼引進,11家銀行入駐,餐飲、酒店、購物等功能一應俱全。高碑店市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市場管理委員會,在營商、醫療、教育、社保和戶口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務。
首衡高碑店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 商戶 李曉霞:
租房買房都比北京便宜,而且這個費用也比北京便宜,孩子上學的問題,市場都給解決了,它的條件很優厚嘛,就是商戶也心動了。
心動就有行動。"香蕉大王"來了,"芒果大王"來了,"冬瓜大王"也來了,僅2年多時間,交易中心就聚集了7000多家從北京過來的商戶,隨之而來的是一年破千億的銷售額。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我們也趁著這個熱乎勁,抓緊實施"管理+服務+創新"三提升戰略,做強供應鏈,然后完善產業鏈,不斷提升園區的核心競爭力。
現在的首衡高碑店市場有8700多家商戶入駐經營,業務范圍輻射北京、遼寧、內蒙等13個省區市。2023年實現園區交易量1830萬噸,交易額1340億元。今年年初,在河北凈菜進京活動中,他們還在省商務廳的幫助下,爭取到商務部、海關總署和中國農業銀行的支持。眼下,魏樹儉正帶領首衡集團發力數字經濟,探索創新農產品供應鏈平臺,以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優勢。
首衡集團總裁 魏樹儉:
我始終認為,企業的發展要緊緊圍繞國家的發展,之前我們乘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目前我們也在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做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無論我們處在哪個階段,都要秉持"辦法總比困難多""學習的腳步不能停""把創新理念融入到企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國家大局,也讓企業能夠走得更遠、更穩。